

走进位于剡江上游萧王庙街道前葛村,村中央的湖清河碧波荡漾,不少村民在湖边悠然垂钓,沿江道路及穿村公路清洁干净,整个菜场井井有条,各处公厕清爽卫生,不少民房立面改造一新,一改过去“脏乱差”的现象,全村基本达到“四有四无”目标,这是萧王庙街道自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所带来的一个可喜变化。
“自街道出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政策后,全街道21个行政村(包括43个自然村)村村都建立起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了农村卫生保洁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使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街道分管该项工作的党工委宣传委员裘剑波如是说。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关键是要有资金保障,没有资金保障等于纸上谈兵,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提供资金保障,街道加大卫生经费补助力度,按“各行政村每村3万元+农村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上一年度办证人口数)×30元/人”的标准确定基数,在年初拨付补助基数的三分之一,剩余部分根据考核得分情况,在年终予以一次性拨付。并规定街道下拨的专项卫生保洁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否则不安排下年度农村建设项目。在补助的基础上,街道还鼓励各村积极自筹资金,为卫生管理机制长效运作提供保障。
袁家岙是个经济薄弱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只有3.5万元,而又是个地处山区的行政大村,环境卫生管理压力较大,光保洁员工资一年要花去3.6万元,每年支出至少在6万元以上,除街道补助外,尚有较大资金缺口。村干部积极向外争取资金,在一些友好单位的资助下,自筹资金已达5万多元,使环境卫生经费有了保障。
该街道还认为,有了资金保障,还需抓落实,不能将长效机制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流于形式。他们采取月度考核、季度督查、不定期检查及加强社会监督等方式,把环境卫生工作抓到实处。
前葛村坚持日常保洁与突击整治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把村里的卫生死角都清理干净,将位于村中心路口的菜场整治好,在全村范围内划好停车线,解决村民乱停车问题,并划分了环境卫生责任区,由8名村两委会干部分区包干,进一步加大搞好农村环境卫生力度。青云村改变原来卫生保洁“吃大锅饭”现象,采取市场化运作办法,将全村(除两条河道外)日常保洁,承包给村民孙志新,做到责任到人。“采取责任包干制后,现在保洁人员少了,保洁效果反而比过去好多了。”村主任孙勇其深有感触说。
为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该街道又出台激励奖惩政策,规定在年终经综合考评,对排名前三名的村实行通报嘉奖,另行分别奖励2万元、1.5万元、1万元。同时在村主要干部年终考核时分别给予5分、3分、2分的加分;各村综合考评分未达到75分以上的,实行一票否决,扣发村主要干部全年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在上级抽查、暗查中,被通报批评或媒体曝光的,当月考核分另行扣除5-15分。
“现在当干部,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全力搞好农村环境卫生,为建设美丽萧王庙当好排头兵。”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周正定说。